竞争无处不在,厮杀随时进行——二胎家庭的孩子,该怎么养?
文 | 张文质
来源 | 张文质家庭教育研究院
1
现在生了二胎之后,向我咨询关于两个孩子之间问题的人特别多。
有位妈妈,两个女儿,大的7岁读小学一年级,小的才3岁,俩孩子都是她从小带大的。大女儿小的时候,一直都是非常乖的宝宝,人见人爱那种。但是二女儿出生后,一切都变了。
孩子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,最主要的矛盾,说白了就是“争”,比如说吃水果,两个人总是都要抢大的,当然力气大的获胜——大女儿的不懂事让妈妈很是失望,妈妈自然上前再夺回给小女儿;小女儿也不是省油的灯,妈妈陪姐姐做作业,她在旁边一直捣乱,也吵着要妈妈陪,本来就被大的气得七窍生烟的老母亲,常常是忍无可忍,揍小家伙一顿。
姐妹俩的关系,就如这位妈妈的形容:竞争无处不在,老母亲无力招架。
其实,这位母亲对生儿育女缺乏一些必要的常识,前期准备不足,后期的学习也不够,导致只到现在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,她才有所察觉——或者说即使她早有发现,也没有及时采用好方法来解决它,导致现在问题变得很复杂。
例如,
这位母亲提到孩子吃水果总是争大的。其实首先我们要明白,人的天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,应该得到最好的。这是人性,人性里是很微妙的,它是可以正面理解,也可以负面理解的一个特性。
作为妈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?当然是应该尽量做得到公平,比如说尽可能找两个一样大的水果。公平,本身就是解决矛盾的最好的方法。
但是也许妈妈会认为两件东西,总会有不一样的时候,水果总是有大有小,有熟的,有不熟的,还有外观上的差异等等,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不同。但是怎么来慢慢处理孩子的矛盾?也许一开始妈妈的方法就不对——她更多的是满足了小妹妹的愿望。
如果妈妈从内心里更宠小的孩子,小家伙就会有一种放纵感,可能说不上目中无人,但至少是目中没有那个大的孩子,他会觉得他比大的更有特权。我经常讲:如果只有一个水果,你会把它交给谁?这点很重要,不要想着切开平分——如果不能切开,你会给谁?
水果我们可以切了一人一半,但是总有些东西是不可分的,比如王位,大都是长子长孙来继承。
实际上长者继承制包含有很多的安全因素,避免了很多的隐患冲突。从逻辑上来讲,它还有一个长者优先逻辑。长者优先,也就是赋予长者一种责任感,你既然得到了优先的权利,就要因此而产生一种责任感。所以我们在家庭教育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都要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。
但是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满足,那再强迫他去谦让就是有问题的。即便是孩子在强迫下这么做了,那还是有问题的,要么这孩子特别善于伪装,要么孩子特别不快乐。 处理不好这些,会让孩子特别压抑,表面上谦让,屈从了父母的意愿。但是在父母不在的时候,孩子之间冲突就会更激烈了。
这是从常识来分析的很多孩子之间起冲突的原因所在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有时候既要考虑公平,还要考虑谁更有优先权利,因为只有在满足优先权利的前提下,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来。重要的是,它会形成一个内在的、长幼有序的逻辑关系。其实在家庭教育里面,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方式。
假如父母是采用这样的方式:
做得不好的时候,处处偏袒小的;做得对的时候,表扬小的;都做错的时候,批评大的;有什么好处的时候,都满足小的;有什么麻烦的时候,都是指责大的,那就麻烦了。用这种奖惩模式或者叫关系模式处理问题的话,实际上往往会使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。
因此父母特别要注意:孩子的关系问题往往是出在你们身上!
2
还有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,大的已经读大学了,而且从小学习就很棒,阅读习惯也很好,还很有上进心,成长过程一帆风顺。现在到了二宝,情况变了。这个孩子刚刚读小学,就出现了一些问题:非常不喜欢阅读,作业方面也有问题,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上没有上进心。
妈妈就有点不敢相信,两个孩子都是亲生的,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?
首先,其实我们必须承认,不同的孩子之间在天赋上肯定是会存在一些差异的,但是我觉得更重要可能不在于这些天生的差异,而是父母对两个孩子从小的培养。对于大宝的教育和二宝的教育,父母具体是如何做的?这才是更值得反思的。
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做:
第一个孩子是“翻书养”,第二个就“照猪养”。这就说明,对第一个孩子,做父母的会特别用心的管教,然后等第二个孩子的时候,比葫芦画瓢,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养大了。
我觉得这点是家长要进行反思的。
经验在某些方面很管用。比如说有时候孩子生个小毛病,有些小情绪,或者行为上的一些习惯等等,妈妈可以依照照顾第一个孩子的情形来处理,就不会特别紧张、特别焦虑了,情绪态度上比较镇静一些。
但是这个方式也存在新的问题,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,父母颇为细致,比如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上,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读书给他听,孩子会读了,就读书给你听;还有孩子的作息等等一些习惯,父母也都非常在意,对他的要求会比较严格。慢慢地,孩子就养成了比较稳定的习惯。所以前期很紧张,很累,但到后来,父母慢慢地就可以很轻松了,孩子会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、学习。因为孩子如果在六岁之前培养出了好的习惯,六岁之后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维持下去。
但是到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,父母往往会感觉自己很有经验了,觉得第一个孩子教育得很好,第二个也不会差到哪去,也因此可能会比较粗心。另外,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,磕磕绊绊地把第一个孩子拉扯大了,到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,很容易有可以放松一下的心情。
但是这样的心理,真的要不得。说实在的,生养一个孩子,父母要担负的责任是很大的,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习惯的养成,往往是在6岁之前。所以养育孩子,需要父母特别费心,不管他是第几个孩子,其困难程度都不会减轻,不会因为你有丰富的经验了,就可以让孩子放任自流。
孩子培养自己的习惯,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,这都是需要家长从中协助的。做家长首先要有家长的样子,要既温和又严格。温和,需要父母在态度上特别耐心、细致,特别善于鼓励。对孩子的成长一直怀有很大的信心;严格,现在其实是大部分家庭比较重要的价值向度。这样的原则,我觉得要建立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。因为一旦建立了,就如同你一直在反复地强调,孩子就会懂得父母希望他该如何做,这种希望由此就会变成他成长的方向,而且遵照这样的原则,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恰当地做出评价。
对父母而言,这个工作只能你来胜任。你的评价其实就是孩子的价值导向。
所以对孩子成长来说,重要的是要抓住其关键点,6岁之前非常关键。因此做一件事情要抓住起始处,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,这样的立场,这两点做好了,孩子的成长过程自然而然地就进行得比较顺利,比较愉快。
家有儿女
建议你收听以下音频
今晚,我与500名教师共约“教育行走”
“爸爸,我回不来了”——失踪女童遇难,父母的“第一责任”给了谁?